日军第四师团被誉为“大阪师团”,在历史上极为著名。其声名显赫的原因之一,就是这支部队的行为常常与主流的战争策略格格不入。尽管友军在积极进行侵略,他们却总是忙于做生意,甚至在战斗中时常表现得迟到或装病。有时即便与中国军队发生接触,他们也能假装视而不见。然而,一旦察觉到有利益可图,第四师团立刻展现出极强的活力,甚至在价格合适时金策宝,不惜将武器出售。
在日本二战期间的好战气氛中,第四师团简直成了另类的代表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,也有一支队伍同样能够“越打越富”。这支部队不仅能拿出大量资金帮助百姓,甚至还能凭借强硬手段从日本商人那里“勒索捐款”以支持抗战。这个传奇的部队正是新四军,它在那个极度艰难的时期,展现了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面貌。
1941年初爆发的“皖南事变”标志着国民党和新四军关系的破裂。蒋介石不仅断绝了本就微薄的粮饷,更诬陷新四军为“叛军”,并计划撤销其番号。1月20日,中央宣布重建新四军。但此时,新四军的境况已经极为困难:在国民党严酷的清洗下,损失惨重,元气大伤,粮草断绝,生存危机迫在眉睫。
展开剩余75%尽管新四军有着革命根据地的支持,但百姓的生活也已经被战火摧残,几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。面对这种困境,新四军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。在高层领导们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头疼之时,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张云逸灵光一闪,突然有了一个点子。
某次会议前,官兵们因闲暇无事纷纷开始吸烟,然而这些“香烟”其实是将各种树叶卷成纸卷的自制品,烟雾弥漫,味道难忍,甚至有士兵连这种烟都抽不上,必须从战友手中捡起未熄灭的烟蒂继续吸。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张云逸,起初他觉得心疼下属,但很快他便有了新的想法:既然过去的香烟都是由国民党供应的,既然双方已经闹翻,为什么不尝试自己生产呢?
经过一番考虑,张云逸觉得这个主意可行,恰巧新四军刚攻占的一座县城中,有一家即将倒闭的卷烟厂。这家小厂在外国资本和国民党财阀的压榨下,日子越来越难过,于是新四军主动与厂主联系,提出由军队出资并派人管理,而厂主则获得两成的利润分成。无奈之下,厂主答应了这笔交易。
1943年5月,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,卷烟厂正式投入生产,每天的生产量达到了600条。该厂推出了一款名为“飞马牌”的香烟,名字由军长陈毅亲自定夺,包装设计也由淮南日报社的专业人士完成,广告语虽简单却别有一番风味:“国营烟厂是人民的烟厂,人民应当吸自己的香烟。”不久后,官兵们的香烟需求得到了满足,剩余部分被用来换取资金。
通过新四军的地下网络,这些香烟迅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,流入了根据地的各个角落。由于“飞马”香烟品质上乘而价格低廉,很快吸引了大量忠实顾客。在“飞马”香烟的支持下,新四军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资金问题,还通过这些利润购买了新式装备,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队伍,甚至让整个皖江地区得以恢复生机。
不仅百姓喜爱“飞马”香烟,连汉奸也对其趋之若鹜。新四军看准了这一点,通过伪装成商人接近汉奸头目,送一些香烟作为交换,渐渐地开始向他们索要武器,甚至有汉奸为了免费香烟,不惜出卖日军情报。例如,某伪军队长便将日军前往盱眙县扫荡的消息告诉了新四军,结果新四军提前部署,成功消灭了这股日军。
到了抗战后期,“全民搞生产”的新四军积累了惊人的财富。据资料显示,1942年底至1945年初,仅7师上交给军部的资金折合黄金约为13.25吨。1944年,华北遭遇旱灾,2师便拿出1600万元用于赈灾,而新四军出资修建的“黄丝滩大江堤工程”也为数百万人民和400多万亩土地带来了福祉。
资金的充裕使得新四军能够不断更新武器装备,甚至与小规模的日军正面作战。有趣的是,解放战争期间,华野的部队有时会向新四军借技术人员,因为新四军手里有更多的先进武器,有时面对困难的战斗时,他们不惜动用重型武器。
有趣的是,曾经在中国各地横行无忌的日本商人,在经过新四军的地盘时,时常被强行拦下,不得不“自愿捐款”支持抗战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新四军通过层层设卡,使得日本商人无法逃脱,苦不堪言。而对于日军来说,皖江的革命根据地实在是一块“硬骨头”,他们轻易不敢招惹。
从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中,我们可以看到金策宝,抗战中的人民军队并非仅仅是勇猛的战士,他们也有着灵活应变的一面。这些事迹,恐怕在传统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